上海专家6小时手术归正7年错“胃” 老人吃饭不再是奢望
文:曾偉林(南洋誌) 以目前世界上中文使用比率來看,除了台灣、香港與澳門,大多數有華人居住的國家、地區都是用簡體字比較多。
五名美國人中有兩名有時候或總是覺得他們的人際關係沒有意義(百分之四十三),也覺得被孤立(百分之四十三)。他人同住者比較不會覺得寂寞(平均的寂寞評分是43.5),獨居者則覺得比較寂寞(46.4)。
每個人都可能會碰到那樣的處境,不論你有多懂得安排、交遊多廣闊、有多少人愛。居住地(鄉間、不安全,聯外不便)。但就在我最需要她的那一天,護士來幫我換點滴時,我伸手拿起手機看到一則短短的訊息:「真的很抱歉,家有急事,今天不能來。社會科學研究檢驗了「感覺的」孤立(寂寞的感覺)與「實際的」孤立(缺乏人與人的接觸),以便探究孤立和寂寞的感受如何相互作用。我們的社會認定:習於孤立自己的人是有問題的。
內向的人通常喜歡獨處與安靜地思考。一般來說,使用「孤立」一詞,意思是指陷入孤立的處境,或者自我孤立部頒的參考原則,在各地衛生局便因地制宜衍生出不同版本。
因此,在疫情嚴峻、社會風氣戒慎恐懼的現在,當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與日俱增,「通訊諮商」儼然成為民眾冀與厚望的諮商方式。此外,資訊設備、網路連線品質、資安洩漏風險等,更增添許多不穩定因素。若政府以「保護民眾不因通訊諮商受傷害」之名,遏止了民眾求助專業資源的可能性,在民眾有心理健康需求時不管不顧,這樣的結果,是政府想要的嗎? 建立適切「通訊諮商」資格審核標準,讓民眾有專業的選擇 嚴格的審核標準,除保障當事人的權益外,也保障心理諮商所招牌。筆者己身雖身為心理師,但並不會高傲的認定僅有心理師能夠處理民眾的情緒議題。
因此,政府採取較為嚴格的管制手段,以因應揮之不去的憂慮核心:「如果審核通過了,之後(通訊諮商)發生問題怎麼處理?」。心理師所擅長的實務,政府並未考量
當紅藝人在台灣有較多粉絲專頁能夠及時更新消息,但知名度較低的藝人常缺乏能夠提供中文資訊的消息來源。因此,看待不同文化的態度十分重要。截圖自bilibili網站 bilibili影片上的彈幕 我同時作為韓國當紅團體以及小眾樂團的粉絲,能深刻感受到資源上的落差。但兩岸語言互通,且不同文化交流之下勢必會互相影響,如同我們會學韓國人喊「歐爸」、學日本人說「卡哇伊」。
在台灣人大量接觸中國影視作品以及微博、抖音等社群媒體後,台灣人將「影片」稱為「視頻」的現象越來越常見。Photo Credit: Corbis / 達志影像 語言是溝通、傳達訊息的工具,因此我認為,撇除詞彙的誤用,並不是完全不能使用中國流行語,而是在使用的當下,必須能意識到這是中國用語。用字遣詞無法完全代表一個人的政治立場,但統一文字、語言常常是政治上統治經營的手段,中國對於台灣有特殊的政治意圖,因此對於中國輸入台灣的文化和用詞,我們必須用更謹慎的態度看待。上網搜尋網友對中國流行語的看法,發現大家時常認為「追星族是中國用語入侵最大的受災戶」這不禁讓我思考,追星族為何是最常受到中國用語影響的族群呢? 台灣翻譯貧乏,過度依賴中國翻譯 我認為過度依賴中國翻譯是最主要的原因。
大多數粉絲專頁只協助翻譯偶像在社交平台上的貼文、相關新聞、官方公告等文字資訊,但綜藝節目、YouTube日常短片等影視內容,幾乎仰賴對岸的「字幕組」翻譯。台灣人受到中國用語的影響意味著台灣本土文化遭到動搖嗎?其實許多台灣用語也傳到了對岸,例如「機車」、「母湯」等詞彙,且本土新造詞仍持續發展中。
反觀粉絲數較少的樂團,目前仍有持續更新的粉絲專頁相當少,更遑論需費時費力經營的字幕組,因此每當成員po文或是上了新節目,我都必須尋求對岸的翻譯資源。面對中國流行語入侵,我們只能被動接受嗎? 在我們這一代,可能從國小、國中開始就受到中國娛樂產業的影響,很多我們覺得從小就在用、認為是台灣本身就有的詞彙,其實也是來自中國。
語言文化的滲入就像溫水煮青蛙,常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人的用詞習慣。微博上各家粉絲所經營的「中文首站」提供完整的即時資訊,bilibili的字幕組則提供最快速的中文字幕影片,因此台灣粉絲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便主要會從這兩個平台上尋找翻譯資訊。耳濡目染之下,用詞習慣就漸漸受到同化。以現今最火紅的韓國偶像團體BTS為例,他們的粉絲專頁在各大社群平台上百花齊放,在YouTube更是有不輸對岸的繁體中文字幕組。經營方面需要花費相當大的人力和時間,且不以獲利為目的,完全用愛發電,因此目前台灣經營影片翻譯的頻道相當稀少。不知從何時開始,對岸人民將「視頻」用來指稱影片,這個用法也開始流行,原意就被扭曲誤用了。
韓劇、韓綜等,在中國都有專門翻譯的字幕組,這也影響許多不追星但喜歡追韓劇、看韓綜的台灣一般民眾。作為就讀傳播科系的學生,我認為應思考如何提升本土娛樂產業的競爭力,以保護台灣本土文化,因為台灣本土文化並不如想像中不堪一擊,不少台灣用語是在早期本土文化相對強勢時傳布出去的。
微博和bilibili是追星的大本營。儘管這些追星用語不會作為口語表達使用,但卻深深影響了我的打字習慣,我會用「實錘」來說明一件消息被得到證實,也會用「吃瓜」來表示圍觀、看好戲的行為。
身為Kpop粉絲,我覺得應該要增加獲取資訊的管道,舉例來說,追蹤推特上的英文粉絲翻譯帳號,以避免思考受到單一資訊來源的宰制。視頻一詞在台灣早期主要用來指稱「電視波所包括的頻率範圍」,在對岸也是作為媒體專業術語使用。
中國流行語不僅會逐漸侵蝕台灣本土用語,有時也會造成詞彙意義的扭曲,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視頻」這個詞。文:Julia Wen(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學生) 身為一名不會韓文的K-pop粉絲,我的日常生活中圍繞著許多來自中國的追星用語當紅藝人在台灣有較多粉絲專頁能夠及時更新消息,但知名度較低的藝人常缺乏能夠提供中文資訊的消息來源。反觀粉絲數較少的樂團,目前仍有持續更新的粉絲專頁相當少,更遑論需費時費力經營的字幕組,因此每當成員po文或是上了新節目,我都必須尋求對岸的翻譯資源。
韓劇、韓綜等,在中國都有專門翻譯的字幕組,這也影響許多不追星但喜歡追韓劇、看韓綜的台灣一般民眾。因此,看待不同文化的態度十分重要。
不知從何時開始,對岸人民將「視頻」用來指稱影片,這個用法也開始流行,原意就被扭曲誤用了。經營方面需要花費相當大的人力和時間,且不以獲利為目的,完全用愛發電,因此目前台灣經營影片翻譯的頻道相當稀少。
微博上各家粉絲所經營的「中文首站」提供完整的即時資訊,bilibili的字幕組則提供最快速的中文字幕影片,因此台灣粉絲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便主要會從這兩個平台上尋找翻譯資訊。耳濡目染之下,用詞習慣就漸漸受到同化。
用字遣詞無法完全代表一個人的政治立場,但統一文字、語言常常是政治上統治經營的手段,中國對於台灣有特殊的政治意圖,因此對於中國輸入台灣的文化和用詞,我們必須用更謹慎的態度看待。上網搜尋網友對中國流行語的看法,發現大家時常認為「追星族是中國用語入侵最大的受災戶」這不禁讓我思考,追星族為何是最常受到中國用語影響的族群呢? 台灣翻譯貧乏,過度依賴中國翻譯 我認為過度依賴中國翻譯是最主要的原因。身為Kpop粉絲,我覺得應該要增加獲取資訊的管道,舉例來說,追蹤推特上的英文粉絲翻譯帳號,以避免思考受到單一資訊來源的宰制。以現今最火紅的韓國偶像團體BTS為例,他們的粉絲專頁在各大社群平台上百花齊放,在YouTube更是有不輸對岸的繁體中文字幕組。
儘管這些追星用語不會作為口語表達使用,但卻深深影響了我的打字習慣,我會用「實錘」來說明一件消息被得到證實,也會用「吃瓜」來表示圍觀、看好戲的行為。但兩岸語言互通,且不同文化交流之下勢必會互相影響,如同我們會學韓國人喊「歐爸」、學日本人說「卡哇伊」。
在台灣人大量接觸中國影視作品以及微博、抖音等社群媒體後,台灣人將「影片」稱為「視頻」的現象越來越常見。大多數粉絲專頁只協助翻譯偶像在社交平台上的貼文、相關新聞、官方公告等文字資訊,但綜藝節目、YouTube日常短片等影視內容,幾乎仰賴對岸的「字幕組」翻譯。
語言文化的滲入就像溫水煮青蛙,常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人的用詞習慣。Photo Credit: Corbis / 達志影像 語言是溝通、傳達訊息的工具,因此我認為,撇除詞彙的誤用,並不是完全不能使用中國流行語,而是在使用的當下,必須能意識到這是中國用語。